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往届回顾
DHR嘉宾演讲精选 |《应对疫情中的脆弱心理》上——田芊

图片

2022 DHR EXPO


2022年4月28日,国际人力资源科技大会“学会反脆弱,智慧地接受与改变”主题线上沙龙在微信视频号上直播。

复旦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田芊博士,带来了以《应对疫情中的“脆弱”心理》为主题的演讲。

图片


疫情中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脆弱?

哪些是脆弱的表现?

作为一名高校研究者,我今天想从心理学的角度,以心理脆弱的发生机制开始,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疫情中人会变得很脆弱?为什么我们会在疫情中产生一种无法自控的情绪?

我的工作都是在做心理学研究,可能大家会觉得我情绪管理能力会相对来说比较好一些,但是我在这样的境况之下,仍然产生了一些不受控的一些情绪,负向的情绪。我就此就进行了一个反思,而这种脆弱的情况就是因为我们处于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强制境遇之中。

强制境遇有一些什么特点?

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强制的影响力,每个人都逃不脱,而且不可忽视,它存在于我们的这种生活当中,令人难以承受。

强制境遇和我们既往的生活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需要把调整自己,去应对这样的一个突如其来的情况。

强制境遇也是难以以个体之力去改变的,所以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且这种情况令人看不到尽头,什么时候能结束变成了一个虚空的概念。

目前在上海,大家处于封控的状态,其实我们每个人是陷入到了一种巨大的不确定当中

这个不确定是什么?不确定什么时候能清零,不确定在清零之前还会遭遇什么,不确定之后的工作会不会遇到困难,不确定自己的企业会不会遇到压力,不确定我的家庭会不会产生经济困难……所有种种的不确定性它都积压在心里,这种对现状的不确定,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感在解封之后也会存在。

之前身边许多人都在谈论老一辈为什么喜欢囤东西,大家现在都非常能理解,作为目前在这种不确定的境遇之下,每个人能做的事情真的非常有限,最典型的行为表现就是过度囤货,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行为指标,即使在物质丰盈了之后,我们也很难保持精神状态的稳定。

其实上海目前每家每户的物资已经不是很缺乏了,但是许多人还是感觉那种巨大的、无形的、不知何处而来的崩溃一直笼罩着,我们都会出现抑郁和焦虑的情绪。

其实这种巨大的悲怆的感觉,在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叫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个体经历某种学习后,在面临不可控情境时形成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我们面对一些巨大的不可抗力的时候,我们的感觉就是无法自控。我们不知道做了一个努力之后,是不是毫无结果,甚至会让这个情况变得更差?

比如疫情刚刚开始,通知的是静态几天,大家都是存着希望地囤了几天的货,但是后来发现不行,疫情的发展已经跟我们的预期不一样了,之后又继续被封,然后想着可能几周清零就能解封了,但是又不行,每次都是在努力,然后又失望,每个人都在努力又失望这个过程中循环。

“习得性无助”其实来源于一个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就是我们一直面临着,付出努力后没有成效,我们会有习得性无助产生,这是非常正常的。

目前不可避免的,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进入这样的一个暂时性的脆弱时期。

更多沙龙活动信息及嘉宾演讲内容,请持续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